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九游娱乐国家“十二五”时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九游官方网站重要战略部署。“十二五”期间,海盐县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以文化强县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为抓手,抓谋划、抓重点、抓创新、抓落实,立足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惠民活动,着力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全县文化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十二五”期间,海盐县公共文化服务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省文化厅公布的2014年度浙江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数据排名中,海盐县以74.21分位列全省各县(市、区)第6,这是海盐县连续两年位列该项前十。去年,海盐县首发《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规范》地方标准,涉及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的建设、服务、管理等内容,为全国提供了九游棋牌借鉴。
领导重视政策保障有力
海盐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规划好、建设好、利用好文化基础设施,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基本文化权益,让城乡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近年来,海盐县加大了关于文化设施建设、队伍建设和活动开展等方面政策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出台相关文件近30份。如2012年出台了《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实施意见》、《海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深化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2013年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强县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2014年又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海盐县构建城乡一体化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对于基层文化阵地的提档升级,切实保障基层群众在参与公共文化活动、进行公共文化鉴赏等方面的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文化阵地建设分层推进
2011年以来,张元济图书馆、张乐平纪念馆、海盐县博物馆等一批高品质文化场馆相继投入使用,满足了城乡居民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需求,全县新增县级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40527平方米,县级场馆设施建设一跃跨入全省前列。同时,场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涵芬讲坛”“悦读汇”“万册图书大家选”“民俗体验”“流动博物馆”等逐渐成为群众广泛参与的品牌活动。据统计,2015年,图书馆总分馆共接待读者120余万人次,文献外借67.1(分馆23.1)万余册次,举办各类讲座、沙龙124场,展览73场。县文化馆广泛提供培训、演出、展览、阅览、讲座、视听等各种形式的免费开放项目,全年共开展公益培训123期,学员人数达4336人。县博物馆全年共接待观众20余万人次,接待团队637个,举办“最炫民俗风”等特色活动38次。
镇(街道)、村(社区)文化阵地提档升级。加强综合文化站建设,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达到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二级以上标准。各镇(街道)合理推进文化礼堂建设,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61家,保障面上全覆盖、块上有亮点、线上有精彩、点上有看点,澉浦镇和秦山街道区域内农村文化礼堂实现全覆盖……“十二五”期间,海盐县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在广覆盖、高效能、持久性上狠下功夫,建立起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网络。
队伍建设分批推进
为有效解决基层文化阵地无人管、文化队伍无人带、文化活动无人组织等问题,海盐县以镇(街道)文化下派员和村级专职文化管理员为重点,推进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招聘了10名文化下派员和99名村级专职文化管理员,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员”全覆盖。
海盐县制定《海盐县文化下派员“双重”管理考核办法》、《海盐县村(社区)专职文化管理员工作指导意见》,明确县文化馆、镇(街道)文化站管理职责,对“两员”进行规范化管理。在此基础上,2014年、2015年,海盐县实施了“两员”队伍素质提升工程,通过上岗培训、综合培训、专业培训、在岗培训等培训方式对“两员”进行素质提升,同时在领导组织保障、管理措施保障、经费投入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有效保障。经过两年的实施,效果显著。2015年开设“两员”队伍论坛,强化“两员”队伍互助学习,内容涉及成长经历、队伍建设、活动开展等各个方面,通过活动的开展,以期优秀人员的成功经验能够得到复制。
今年2月,顺利完成了文化下派员队伍的轮换工作,并将九个镇(街道)划分为3个区块,实行文化下派员服务乡镇“1+2”,以期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达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学习培训,“两员”逐渐成长为舞台上的生力军。2015年,各行政村平均每村开展各类村级文化活动8次以上,其中开展村级自办演出达67场。
海盐县支持和鼓励各类业余文艺团队建设。目前海盐县有各类文艺团队640支,其中村级文艺团队556支,平均每村(社区)5支以上,基层的文化自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工作机制分类创新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根本方向是“保基层、重基层”。为此,必须“建机制、强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确定以群众为中心的服务导向,落实各项保障,才能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海盐县以县文化馆为总馆,镇(街道)文化站为分馆,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礼堂)为支馆,构建县域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开展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切实保障基层群众在参与公共文化活动、进行公共文化鉴赏等方面的基本文化权益。2014年11月,出台《关于构建城乡一体化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对总馆和分馆的工作要求进行明确和细化,通过县、镇、村三级联动,共同推进此项工作顺利进行。2014年12月4日,海盐县文化馆总分馆成立大会召开,标志着海盐县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已从制度设计层面转入落地实施阶段。2015年,海盐县加快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步伐,文化馆总分馆例会制度、激励机制、考核评比成效显现,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日趋成熟。2015年4月30日,嘉兴市文化馆总分馆建设推进会在海盐县召开,向全市推广海盐县文化馆总分馆试点经验。
海盐县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是浙江省首个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于2014年5月16日启动。该系统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在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辅助管理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5年,海盐县制定了相关填报和测评标准,其中《海盐县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镇(街道)文化站填报要求》包含3个大类、23个小项,《海盐县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村(社区)专职文化管理员测评细则及填报规范》则对村级专职文化管理员的4项工作内容进行了规范。同时,每季度对系统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并发布当季度海盐县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填报工作通报。现正进一步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研和群众反馈机制,通过群众反馈和内部管理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为激发各单位基层文化建设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从2013年起,海盐县实施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项目研究。通过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项目研究,使全县在公共文化建设体制机制、文化阵地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文化服务形式内容等方面有所突破,形成一些典型经验和工作做法。并出台《公共文化服务创新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旨在进一步提升全县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水平,推动基层文化工作创新,加大创新工作资金扶持力度。2013年,通过组织“两馆一站”进行创新项目申报,邀请国家级、省级、市级有关专家指导,成功完成了7个重点项目、6个一般项目的研究。2014年,又推出了11个重点项目和11个一般项目的研究,并在2015年年底顺利结题。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十二五”期间,海盐县深入实施农村文化建设“九项工程”,开展文化惠民“百、千、万”活动,连续举办南北湖文化旅游节、“我们的节日”等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推动了群众文化的繁荣。坚持开展“一人一艺”公益大培训、“文化走亲”、“六送六下”等系列文化活动,“种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不断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实现“单向配送”到“按需配送”的转变。
2015年,全县共开展大型文化活动62次,送戏下乡、进企、入户338场,送讲座展览311次;送书下乡118954册;文化走亲10次;放映农村电影1316场次,观众达6.9万多人次。农村文化活动“158”计划得到有效落实,即确保每个行政村每月看一场以上电影,每年看5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年组织8次以上规模较大的群众文体活动,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此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与3家演出团体签订合作协议,将文艺演出免费送到各行政村,创新性开展“欢乐四季·花开漫野”——海盐县“百场文艺演出下基层”活动。
海盐县注重引导各镇(街道)、村(社区)根据各自文化特色和发展现状,立足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镇一节”、“一村一特”文化品牌。如澉浦的“澉水之夏”文化季,武原街道的社区文化节、水墨于城艺术节、开发区(西塘桥街道)的企业文化展示周等,政府搭舞台、群众当主角,活跃了乡村文化。开展“一村一特”建设,在重点村新组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滚灯表演队、塘工号子表演队、舞龙队、舞狮队等,同时开展全县星级文艺团队评比,扶持奖励优秀农村特色文艺团队,初步形成海盐县“一村一特”文化格局。
■撰稿 陶 玮 沈玲丽 宋燕婷 图片由县文体局提供






发表评论